李白七古《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》读记
(小河西)
此诗作于天宝二年(743)春,时李白为翰林供奉。祝八:名不详。赋得:凡摘取古人成句为诗题,题首多冠以“赋得”二字。科举考试的试帖诗,因试题多取成句,故题前均有“赋得”二字。亦应用于应制之作或即景赋诗。后遂将“赋得”视为一种诗体。较早的例子:东晋贺循的《赋得庭中有奇树》等。祝八到越州一带游历或任职,李白以此诗送行。
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(李白)
西施越溪女,明艳光云海。未入吴王宫殿时,浣纱古石今犹在。
桃李新开映古查,菖蒲犹短出平沙。昔时红粉照流水,今日青苔覆落花。
君去西秦适东越,碧山清江几超忽。若到天涯思故人,浣纱石上窥明月。
【注释】浣纱石:传为西施浣纱处。【按:浣纱石一在越州诸暨县纻萝山下皖江边,一在越州会稽县土城山下若耶溪。详参《李白五绝《浣纱石上女》读记》。】
西施:春秋末生于越国诸暨苎萝村,苎萝有东西二村,其居西村,故名西施。其父卖柴,母浣纱,西施亦常浣纱于溪。在当年西施浣纱处,有一方石,上镌“浣纱”二字,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手笔。【详参《李白五古《西施》读记》。】
查:木筏。同“槎”或“楂”。《拾遗记-唐尧》(晋-王嘉):“有巨查浮于西海。”
菖蒲:植物名。多年生水生草本,有香气。初夏开花,淡黄色。端午节民间常用来和艾叶扎束,挂门前。《菖蒲》(汉):“石上生菖蒲,一寸八九节。仙人劝我餐,令人好颜色。”《水经注-伊水》:“石上菖蒲,一寸九节,为药最妙,服久化仙。”
超忽:遥远貌。《头陀寺碑文》(梁-王屮):“东望平皋,千里超忽。”《听鸣蝉篇》(隋-卢思道):“故乡已超忽。空庭正芜没。”《和边城秋气早》(唐-李义府):“溪深路难越,川平望超忽。”
【诗意串述】此诗前八句写浣纱石。西施是越溪美女,光彩夺目照耀云海。未入吴王宫殿前,她浣纱的古石如今仍在。(年轻时去过越州,故从印象最深的西施浣纱石写起。)岸边的桃李新开,掩映溪中木筏;溪中的菖蒲还短,刚刚长出平沙。当年美女的红粉映照流水,如今浣纱石的青苔上一层落花。(想象浣纱石春景。)后四句写送别。君要辞别长安,前往东南越州,路途万里迢迢青山碧水无数。(遥远。)如果到了天涯想起老友,可以在浣纱石上仰望明月。(古人思念远人,没微信没电话,但有明月。)
【参考文献】卢燕新《李白诗“越溪”考》《名作欣赏》2019(34)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